- 张妍;欧阳江城;
地理“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思政”效用的途径是促进“课程思政”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本文从学科本位与思政本位出发,从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角度入手,探索地理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并以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例提出融合的实现方式。
2024年05期 v.40;No.35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马昱含;贾国旭;景玉凤;魏文霜;萨如拉;张海燕;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水平,本研究通过问卷,对C市小学协同育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能力有待提升;家长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为提高协同育人水平,相关部门应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保障制度,学校应加大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力度并丰富家长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参与形式,教师、家长应明确自身角色及任务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05期 v.40;No.357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苗静月;杨凤林;余果果;姜晓涵;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商丘市M小学为例,对家校合作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小学家校合作存在双方权责不清、合作能力欠缺、合作内容形式单一及对家庭教育指导频次较低等问题。文章提出明确家校双方权责、提升家校合作能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等建议。
2024年05期 v.40;No.35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 付朝岩;于海颖;魏文霜;张海燕;
家校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是家庭与学校为了实现对学生共同的教育目标,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交流的活动。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无论家校双方如何协同育人,都要将良好的家校沟通作为必要前提。通过对2004至2023年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家校沟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研究阶段、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发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沟通工具受新媒体的影响改变明显、沟通对象更加全面。未来需要在完善家校沟通理论的建构过程、规范新媒体背景下的沟通行为以及弱势家庭在沟通中地位的凸显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2024年05期 v.40;No.35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 李婉瑜;倪伟侠;赵宏艳;李佳;汤获;
在跨学科视角下,选取赤峰市2018—2023年中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对象,从学科来源、题型、呈现方式、使用目的、知识领域等五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近6年赤峰市中考数学跨学科试题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跨学科试题的维度内容分布不均,跨学科试题的使用目的类型单一。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为中考数学命题者提出相应建议:均衡跨学科试题的维度内容分布,调整跨学科试题的使用目的类型。
2024年05期 v.40;No.357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 倪伟侠;赵宏艳;李佳;汤获;
大单元教学是培育核心素养、实施课程整合的有力抓手。本文意在探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并以“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为例,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确定单元主题;以教材与学情为依据,制定单元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向,设计单元评价;以大任务为驱动,开展单元活动。最后给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几点启示,即合理设计学习活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注重单元整体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4年05期 v.40;No.357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 唐昭仪;陆世奇;刘春辉;
观点演进是指在探究问题中形成观点,并一步一步演进使其更加合理的过程。新课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点演进”理念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落实。因此,研究先揭示“观点演进”理念的三个基本内涵:公开学生观点;学生相互参与并论证观点;严谨的操作推动观点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多形式交流支持观点公开,深化论证过程促进观点参与,提供操作载体推动观点发展等教学策略,进而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说明该理念如何落脚于教学设计之中,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2024年05期 v.40;No.357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于海杰;李文娟;牛潇萌;刘学民;
小学阶段,“年、月、日”是认识时间这一序列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课,这一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部分教师不理解教材,不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蕴含的诸多数学问题,导致“年、月、日”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版教材为例,对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年、月、日”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三个版本教材关于“年、月、日”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编写共同点及编排个性,加深教师对“年、月、日”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为实现“年、月、日”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0;No.357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 陈佳丽;董鸿飞;邓素华;
依据深度学习理念改进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以“力按作用效果分解”为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认知冲突、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应用迁移”等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在认知、思维和情感方面的深度参与,创设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深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2024年05期 v.40;No.35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本期数据